a
Don’t _miss

Wire Festival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Nullam blandit hendrerit faucibus turpis dui.

<We_can_help/>

請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第一名)黃晏琪 — 閱讀心得

(第一名)黃晏琪 — 閱讀心得

《變動時代的知識份子——張昭鼎教授的一生》閱讀心得學生黃晏琪撰寫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經由這本書,我看見張昭鼎先生的真誠與值得信賴,也稍微能知悉他為學、為人的態度與理念。然而,這本書也讓我窺見大時代知識分子的痛楚,讓我明白現今的生活無虞、科學進步、社會穩定,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享用著先人篳路藍縷開拓的文明生活。我們現今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以先人的理念為出發,行動為過程,無數人一代一代傳承。他們知道自己也許只是改革的肥料,終身不會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卻又義無反顧,希望用自己的生命,能給未來更多可能。Plato曾說“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vention.”;廖俊智先生在營隊的演講中提到:科技是用來解決現有問題,但又產生出新的問題。先人的問題由後代接手、解決,先人的理念由後代傳承、延續,如此循環,我深信,未來會是美好的,至少,我對於未來的美,有信心。

雖然張昭鼎先生致力讓臺灣的未來更好,但是他身處在臺灣動員戡亂的時代,時時受到思想的禁錮。然而,張先生與同時期的知識分子,即使帶著思想腳鐐,卻仍然跳出改革社會之舞,令我深感敬佩。張先生在不自由的時代之下,能獨立思考,甚至為了追尋心中的真理,而冒著危險觀看禁書。我想,這是出於好奇,也是求知的一種展現。反觀現今自由民主、思想開放、資訊排山倒海。雖然心之所向以不被限制,人卻常在資訊之海中迷途。張先生的故事讓我知道,只要不讓自身的思考因為外界而輕易改變,讓自己有足夠的智慧辨別是非,我們就能保有清晰的理念,像他一樣,堅持做對的事。

然而,做正確的事,有時是會被抨擊的。但是,張昭鼎先生仍然抱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保有自己的思想,替自己與他人爭取權益。雖然台灣的民主社會現今已經成熟,部分產業為全球的佼佼者。然而,面對現今某些產業、技術相較於全球的落後,政府待之以姑息,人民沒有能力改變,且知識分子願意建言、幫助國家改變的人不多,也因此「全球化」已重傷台灣這個孤島。相對於張昭鼎的時代,我們世代是經驗的匱乏者,沒有噤聲的恐嚇,沒有戰火的蹂躪,沒有單一思想的摧殘,卻也沒有足夠的人,願意為了讓這個土地更好,而持續付出。但是,只要我們願意改變,一切都來的及。如同面對氣候變遷,各國規劃未來目標,為了共同的未來努力,透過「合作」解決問題,一起進步。居禮化學營中,陳于高教授曾提到:人類之所以有今天,不是因為我們聰明,是因為我們「合作」。台灣若能以我們在部分產業的優勢為籌碼,全心投入國際村,一定能接軌國際。期盼這個想法不要變成口號,而是實際的改革與行動。

大格局上,臺灣需要國際各產業界的朋友;小格局上,為學需要與朋友切磋。由於深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張昭鼎先生除了克服自身困頓環境刻苦勤學外,也和教師、同學一同思考、討論,進行思想的激盪。張先生學習時,如同海綿,因吸收知識而日益脹大,面對思想囹圄,則以柔韌勝之。因為學習需要與他人交流,因此我期許自己成為「會說話」的科學家,能夠運用所長幫助社會,也運用講話,將知識、理念傳遞,影響更多的人。

十四世紀是文藝復興時代,人們開始關照自身,以藝術描繪自己;十八世紀是科學的世紀,人們發現自己的理解有限,由觀察自身,推及到與自身周圍發生的現象,促進了科學的蓬勃發展。十九世紀,居里夫人為求科學知識的探索,由波蘭至法國求學,最終成為兩任諾貝爾獎的得主。二十世紀,張昭鼎教授,與其他臺灣知識分子,致力讓臺灣變得更好。居里夫人曾言:「成名的道路上,流下的不是汗水而是鮮血,他們的名字不是用筆,而是用生命寫成的。」歷史上,總是有先驅在前。

領導,他們知道,自己也許不會看見改革的結果,但是,他們仍然不懈付出、奮力燃燒,化回灰燼,成為繼承者的養分。張昭鼎先生,正是這樣一號人物,在荒蕪的台灣土地上,用自己的能力爭取學習機會,並且勤奮學習。甚至竭盡心力為臺灣的科學教育開闢一條小徑,讓來者能夠持續走過,讓無人荒地變為人稀之地,人稀之地變為聚落,最終,聚落蛻變成繁茂都市,讓科學根植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