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友人問起:「你認識 傅麗玉 教授嗎?」

這個問題,讓我回想起 1997 年,也就是八年前在清大選修 傅 老師的一門『科學教育』課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給的作業-週記。 傅 老師強調她不會在『週記』上打分數,因為這就像是對人的日記給評分一樣的無理。週記的內容或形式完全無拘,可以是生活的反省,可以是上課或讀書的心得,也可以是時事的評論 …等 ,我們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就是從這個開放、值得信任與安全感的『週記』開始。

之後,不時清理東西時,總會將這些捨不得丟棄的『週記』拿出來再回味一番。因為附著心得的是當年上課的講義,和自己補充的資料一起裝訂,看著上面自己的的畫線、評論,上課的情景隨物歷歷在目,例如:有一篇週記我談培養創造力的方法之一-幽默,起因於 那週 老師發的講義中,提到科學創造力無法在一般正規教育與訓練中培養,於是我就這部分提出一點探討非正規培養的可能。老師回應我:要不要試著把一些片斷的想法,整合成一篇完整的心得。老師總是在回應中鼓勵我們再往前一步。

還記得第一堂課, 傅 老師告訴大家:中等學校的科學教育應從學生共同的生活世界開始。她的課將採分組方式進行,主要探討議題有:科學本質、當今科學教育潮流、本土中等學校的科學教育問題、國際間當前的科學教育課題、兩性平等的科學教育、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科學史與科學教育 … 等,涵蓋層面既深且廣。坦白說,很少有教授像 傅 老師那麼有系統的將課程清楚的交代與後來的一一呈現。

每節上課前 傅 老師總是會為我們針對上課主題準備好講義或補充資料,有中文也有英文,英文如: Young people’s image of science 這本書的 Chapter5 Investigating students’ ideas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 e;Howard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的補充;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等。也 有她自己寫的文章或有別人寫的,例如: 江才健 先生 1996 年 3 月 30 日 在中研院科學史會議報告論文-科學之後?超越近代科學危機的再創造;她自己寫的有-科學本質與科學教育、建構主義與科學教育兼論兒童的另類思想、有關科學 – 科技 – 社會( S-T-S )取向的科學教育。講義與資料之豐 富足見 教授之用心。

傅 老師多元的上課方式從分組中亦可看出端倪,有討論、有發表、有唱歌 (No Son of Mine )、有校外參觀(卓蘭的全人中學)、校外服務(分組佈置新竹縣某中學的校園與教室)、還有校外觀摩教學…等。她教學的熱情與活力,和學生亦師亦友的互動實為我們做了最敬業與樂業的榜樣。

事隔多年, 傅 老師也許已淡忘當年的點滴,感謝『週記』,讓這些美好的回憶永留在學生的心中。

你問我:「你認識 傅麗玉 教授嗎?」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