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敏超

這些年來台灣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表現亮眼,日前,教育部吳清基部長也特別指出,台灣學子在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中獲得多項金牌的成績,在世界上,可說是「A 咖」!不僅如此,許多學子或年輕人,也在其他的數理科學的國際競賽中發光發熱。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年來,在各行各業也有許多在世界各項競賽中表現出色的臺灣之光。這在一、二十年前的以聯考為掛帥的教育界是很難想像的事,也因此,吳部長當時有感而發的說,台灣現今的教育很成功。這個說法沒錯,因為,就連對岸的教育當局也想來台考察這些年來臺灣的教育發展情況與制度。

面對這些各行各業青年學子的成就,不禁讓我想起了我曾看過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裏綜合建議中的一段話「發展適性適才的教育:帶好每位學生,使每個人不同的潛能與特質都受到尊重,並獲得充分發展的機會」,其實,這樣的論調並無新奇之處,它就是孔夫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然而,卻要在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鼓吹教育改革十幾年後的台灣,才有了真正落實及開花結果!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的教改,其最大變革是教育上的解嚴與鬆綁(教育工作者可依自己環境及學生個別需要增添教學內容),讓學習者有多元化思考及發揮創造力的空間。回首過去,十年教改在我們這裡引起許多爭論。批評教改的人士認為這樣的的教改帶來一些教育上的亂象或失序情況。然而,如果不要賦予太多的道德與階級意涵,就如李安導演所說的亂的積極面代表著活潑與生氣,那麼這該也表示我們的現在整體教育環境也充滿著活潑與生氣?就以受到最多批評的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適應科技資訊時代生活的公民,不再以升學為教育唯一目的來說,升學只是追求更進一步知識的手段之一,然而,不升學並不表示學生素質會變差。教改十年讓學生功課壓力減輕,讓學生有較多時間針對自己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自我學習,雖然有些家長觀念未改,在新教育環境下仍抱著舊思維來思考、來發牢騷,而為有心人士利用。

過去的許多年來,我有機會接觸中小學校長、老師、家長,他們都相當肯定教改理念,一步一腳印地默默作育英才。現在各行各業的青年學子在各種國際競賽的優秀表現或特殊才藝表現引起國際相關團體的賞識,其實都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也印證李導演的說法,也因此,對過去十幾年裏,李遠哲院長及相關教改人士因為教改所受到委屈與來自特定立場人士的批評,我真想說些話。

遠哲院長是國際上極受敬重的科學家,尤具國際聲望,明年起,將接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其實也可以像其他華裔諾貝爾獎得主一樣不必回來台灣,如果不是要延續他的老友張昭鼎教授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關懷與無私的奉獻,他不會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成就他學術事業巔峰的異鄉而回來與故鄉的朋友一起為台灣美好的未來一起打拼。

回國以後,他持續地關心國內之科技發展與教育改革,過去數年,在他影響所及之中央研究院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近年來,中研院許多前瞻性作法,好多學術領域都有國際領先的一流成果。而面對於牽動相當多人與事且極端複雜之教育改革事務,他與國內傑出的教育家們抱著愛鄉愛護這塊土地的子弟們的心理一起努力,提供符合世界潮流的前瞻性教育思維供大家參考。然而,教改問題,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瀾下,過去數年,形成了大家討論的議題,而當面對著那些認為教改已經失敗的人,提出似是而非的莫須有言論,要他當替死鬼時,他仍有一流科學家、教育家的冷靜且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大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要只有口號。

所以,當吳部長有感而發的說台灣教育很成功的此時,回想過去,李遠哲院長等教改人士受到種種不理性的對待時,我不禁要大聲:該是還給李遠哲院長及教改人士一個公道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