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鼎教授簡介

張昭鼎教授,民國22年生於台南,因父親早逝,由母親獨力扶養,因父親早逝,從小由母親獨力帶大,初中畢業後,自屏東赴台北求學,就讀建國中學期間,半工半讀完成高中與大學教育。民國46年畢業於台大化學系,隨即進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攻讀放射化學,於民國48年獲得碩士學位。

在台大求學期間,與相差兩屆的李遠哲先生成為好友,張昭鼎曾利用清華原子爐,發展出醫藥用放射性同位素碘131製造程序,並於國際原子能總署接受為標準製程。留德期間,利用鈹10及鋁26等放射性同位素,研究鐵隕石宇宙照射年齡,獲博士學位。民國57年返台任教於清華大學,兼職於中山科學院,並開創了無機化學的先河,提升了核子化學的水準。利用鈾汞的特性,為核燃料鈾金屬提煉,發明了嶄新的製造方法。民國59年獲選為第8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民國68年,被推舉為清大化學系主任。民國71年,為中央研究院籌設原子及分子科學研究所。也曾擔任《科學月刊》董事長為當時銷售不佳的《科學月刊》募款做努力,並曾擔任台灣教授協會副會長。

※歡迎來函索書,送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