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元培

動亂童年半工半讀考入台大

張昭鼎1934年出生於屏東,父親張士昆服務屏東菸酒公賣局,在他四歲那年就過世了,留下妻子沈金倉與八個兒子,張昭鼎排行老六。張家世居台南,祖父是秀才出身以教授漢文為職業,母親娘家在明朝末年從福晉江移台,據清朝康熙未年在台灣南部起義的「鴨母王」朱一貴曾經把女兒嫁給沈家,張昭鼎曾經告訴同學自己是朱一貴的後代,朋友都戲稱他「鴨母王」。

1940年他進入屏東仁愛國小接受啟蒙教育,翌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張昭鼎在動亂中渡過他的童年,為了生活他十歲就已經學會了煮飯和做菜。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時,張昭鼎失去了三個哥哥,分別死於破傷風及南洋戰場,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深深烙印在張昭鼎的心頭,這與他日後極度排斥殖民統治及厭惡戰爭,有相當的關連。

1950年,十六歲張昭鼎甫從屏東中學初中部畢業,便提著小提包和綑好的棉被,風塵塵僕僕的北上,當時,十九歲的哥哥張宗鼎已經藉由台大圖書館半工半讀方式,完成中學學業並考入台大經濟系就讀。張昭鼎隨即考上建中夜校,他原本與哥哥一樣的在圖書館打工,但此時圖書館決定不再僱用初中畢業生,所幸台大法學院教授戴炎輝肯定他兄弟兩追求學問的努力,介紹張昭鼎在台大教務處做工友,每天的工作是負責打掃、泡茶、送公文,還要按時打鐘。

三年的半工半讀,張昭鼎的努力沒有浪費,他以第一志願考入台大化學系,同時,在這期間,由於住在圖書館中,他飽讀各種書籍,這些大都是台北帝大時期留下的日文、英文書籍,也包括思想檢查下的釵h禁書,由於當時的學術環境受到政治干預嚴重,張昭鼎的作法是危險而充滿挑戰的。後來張昭鼎的弟弟張隆鼎也考入台大,結識其同寢室的李遠哲及釵h知識青年,他們不但在大學裡切磋理想,日後也為成為工作的好夥伴。學無止境開啟風城科技光輝

張昭鼎年輕時就崇尚自然科學,雖然就讀化學系,但經常與物理系學生一起旁聽吳大猷的課,吸收基礎科學的理論,使他對原子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1956年的暑假,大二的李遠哲和大四的張昭鼎留在台大宿舍沒有回家,兩人找了一本在美國屬於研究生程度的原版書,興緻勃勃的論講,或酗漁e過深,每每碰到嬝爭x難時,卻無法尋求教授的奧援,經常獲得「你們還年輕,不必懂這些」婉拒。此經驗讓他們頗有感受,當李遠哲大四要找學士論文指導時,已經考上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的張昭鼎建議他「與其跟一個成名的教授作老的課題,不如跟一個年輕的老師探討新的領域」。

這個思考,可以看出來張昭鼎在日後教學上的主張,1970年他已升等為教授,在勉勵學生時說到,「個人研究學問,如果一旦在知識領域裡有了一點成就,即心滿意足,不再繼續在其研究的範圍裡吸收知識,等於自暴自棄,因為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如果不能進步,便是退步,時日一久,必會在知識領域裡被時代所遺棄」。在清大任教期間,他一直是學生中最敬仰的對象之一。

1957年,張昭鼎考上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並兼服國防役,研究生期間他在新竹中學兼課,兩年後他順利取得碩士學位,並且留校擔講師,詎料,張昭鼎的母親沈金倉女士也在此時辭世,享年五十八歲,這個打擊對張昭鼎相當沈重。同年,李遠哲也考上清大同一個研究所,這群以台大為主的學界菁英,逐漸將生活重心轉移到新竹,開啟日後風城科技的光輝。熱愛台灣一度擔心無辜被抓

1960年,張昭鼎獲得聯合國國際原子總署獎學金,遠赴日本東京進修,當時碰上保安鬥爭,這對原來就抱有社會主義理想的張昭鼎,與日本左派抗議運動的邂逅,無疑更加深他對台灣前途問題的關心,就在他返國前一週,東京又發生「清華療」事件,雖然與張昭鼎無關,但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很難擔心不被牽連,他回國前還特別打電話給李遠哲去基隆港接他,避免一上岸後就被抓。

返台後,張昭鼎任清大原子科學研究所講師,從事碘-131製造過程的研發,1963年,他獲得宏博獎學金赴德國曼因茲普朗克研究所進修,師事范克教授,主要研究是隕石成分的分析,利用放射化學技術,藉以測定宇宙線強度,了解太陽系年齡。三年後他以「在含鐵隕石中之鋇和鋁」論文獲博士學位,並留在普朗克任博士後研究員,直到1968年返回清大化學系任教,為台灣現代無機合成化學研究所之先驅,其後並擔任清大化研所所長兼系主任。

張昭鼎對放射性化學和無機化學都有開創性的建樹,1970年獲選第八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爾後更應用其無機合成化學之專長,從事超導性質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1982年他出任中研院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期間,他為「科學月刊」董事長,多次榮獲新聞局頒發的金鼎獎,數次率領青年學子參加國際科學競賽,隨後科學月刊改組為學術團體,他出任社長,辦理民間科技研討會,提供政府許多有關科技發展的建言。學術成就備受兩岸領袖重視

1980年代以降,台灣民主運動浪潮興起,他認為知識分子責無旁貸,除熱衷投入並且說服李遠哲加入國統會,原因無他,一是希望兩岸不要戰爭,二是協助李登輝總統度過執政的危機期。曾經為國民黨小組長的張昭鼎甚獲李登輝的重視,主要是早在台大學生時期,其兄張宗鼎受教李登輝,後來間接熟識,李登輝任總統期間如果有日本、德國來的教授,都會請張昭鼎去接待,在科學政策方面也尊重他的意見,更由於他與民進黨關係良好,自然而然的的也成為李與民進黨重要的溝通管道。

張昭鼎的學術地位與熱心改革相互輝映,不僅在清華教聯會、台教會學術團體的運作,推動「教授治校、大學自主」,1986年更與黃提源、李昭仁、陳國誠等教授站上水源里靈安宮前的講台,大聲疾呼公害防治,反對李長榮化工的污染,首開教授結合地方共同抗爭的先例,他們共同成立新竹公害防治協會,在爾後新竹化工空氣污染及其它新竹地區內外的大小環保事件上,更積極的發揮力量。

張昭鼎在學術地位上的成就除獲得台灣的肯定,也受到大陸方面的重視,1990年率團訪問北京清華大學,開啟學術交流之門,1992年再受學生邀請前往大陸參訪,在返國的前夕突然接獲大陸官方特別安排他與最高領導當局會面,江澤民親自接見並就兩岸關係及世界科技發展徵詢其意見。惡耗驚傳精神遺愛人間

張昭鼎嗜好慢跑、爬山、聽音樂及嬝知v書籍,不愛看電視。每天早上他都從未開放的高速公路跑到竹北再折返,一生以做鄉下人驕傲,不太講究外表,對人切慷慨,朋友遍及五湖四海,見聞多廣,與同儕相處風趣豁達,教學認真著重啟發,生平軼事不少,其中以在清大任研究生時,在實驗室做起「白蘭地」,差點被教授活逮的故事最為傳神。他與學生討論問題時,有時會準備啤酒讓學生壯膽,希望同學能暢所欲言,改掉中國或學生不敢開腔的毛病。

張家兄弟在學術界都有極高的表現,張宗鼎服務德國,現隱居巴黎,弟弟隆鼎與李遠哲在台大同寢室,為醱酵技術之權威,過繼給楊家的小弟楊末雄,是日本化學博士,任職清大教授,兄弟共事亦為杏壇佳話。

1991年,張昭鼎因感冒誘發氣喘,這是他第一次發作,五月入台大醫院治療三星期,其後多次發作。1993年,張昭鼎同時被推為台大、清大兩校校長候選人,就在名單公佈前夕,四月廿四日凌晨二點,張昭鼎身體不適在服藥未能改善下,由妻子、弟媳一如往例同前往竹醫院求診,醫師在未審慎研究病例下草率進行插管治療,先生痛苦掙扎,未幾即宣告死亡,惡耗傳出震驚國內外,清晨總統府主任蘇志誠專程赴喪宅致意。五月十一日在台北舉行告別追思禮拜,引葬竹東毘斯佳教會墓園,來自海內外產、官、學界人士及友人近千人出席,備極哀榮。

回顧張昭鼎教授畢生熱愛國家鄉土,他的過世不僅使國家失去一位尖端科學家;一位有遠見、有胸襟的學者,更失去一位有愛心、有熱情的社會導師。張昭鼎過世後,其家人成立張昭鼎紀念基金會,由李遠哲出面籌備,李登輝總統捐贈「經營大台灣」版稅等等,推展國中、小科技及心靈教育,讓他的精神永遠遺愛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