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榮村(前教育部長暨中國醫藥大學校長)

我只能說李遠哲李院長,是過去五十幾年來,台灣社會所曾產生過的最大異數。台灣非政界的名人與真正有影響力的人很多,像證嚴上人、王永慶等人,大部分集中在宗教界與企業界,都是在自己本業上發展出類似帝國的版圖,並滲透到其他領域。但在教科文這類對社會更有潛移默化功能的領域,如日本福澤喻吉與民初北大蔡元培之類的大人物,在台灣卻一直難以出現。至於植根本土而能獨領世界風騷的大思想家與大文學家,更是難上加難。

好在我們有一位李遠哲,雖然他真正在台灣全心投入的時間只有12年。我常想,假如他不是先有諾貝爾獎的榮耀,依台灣的狀況,恐怕不容易在起步時,就這麼順利介入台灣的幾項大事:國家科技發展藍圖、教育改革、921重建與社區總體營造及社會動盪下年輕人的認同。但是他所具備的人的素質,才是決定他能否做好這些事情的基礎。至於中央研究院的改革與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則是在其本業上本來就應該做好也會做好的事。就我過去實際負責過的921重建與全國教育事務而言,李院長雖是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他一直在理念上提供了很多協助,而且影響了很多有相同看法或原來有不同想法的人,一齊為同一目標而努力。

要讓一般人理解李院長在這12年的表現與功績背後的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要就學術傾向與能力、為人處事風格、懷抱的理想與熱情等項多加敘述,才能可能窺其大要,但後兩項的深入討論並非易事。另外,李院長在這十二年中的所作所為,除了中研院的發展與科技推動廣受肯定之外,在一些事情上由於台灣不尋常與互不信任的環境,經常會有爭議,如何衡平撰述也是一件困難的事。

也許有人會懷疑拿李遠哲當為楷模(role model)是否實際,畢竟諾貝爾不是一般人可拿到的。但是不只年輕人喜歡與他親近,一般人也一樣的以與他見過面為榮,其道理應該很簡單,因為他看人看事的觀點總能直指本心不繞圈子,做人做事不例外的敬謹以對,對年輕人一向持鼓勵態度,對社會則恆有向上提昇的願景。不是每一個學術聲名卓著的人都做得到這些,這種罕見特質的組合是吸引很多人之所在。當然,他也不免有難以說服對他持有偏見之人的無奈。

像這樣一個人,相信很多人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他早年的家庭教育、求學過程、重大發現的大要、教育與學術生涯,以及他如何回來台灣,怎麼看問題,又做了什麼事。

張敏超先生終於寫了一本考証周詳,令人讀來津津有味的好書。敏超兄長期在工研院服務,對李院長的出生與求學地知之甚詳,對他的學術貢獻與技術面也頗能掌握;另又長期擔任張昭鼎教授紀念基金會執行長,李院長就是這個基金會的創辦人及名譽董事長,可謂時相往來。由敏超兄來寫這本不算大的書,可說是相得益彰,讓人能在短時間內就弄通李遠哲很多重要的成長與成就軌跡,我在這裏要誠心的祝福這本書的問世,並向大家毫不保留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