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麗玉(國立清華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新竹縣今年度中小學科學展覽,尖石國中的泰雅族國中生吳亞倫、邱惠珊、邱竹君以及熊皓瑋的作品「家鄉的河」獲得地球科學類的國中組第一名。指導老師是蔡淑君老師。這件作品將參加全國科學展覽。

近兩年我在「飛鼠部落」網站(http://yabit.org.tw)的「衛星學院」推動「我家門前有大河」,與阿拉斯加原住民中學生聯合的水質檢測活動。在所有參加該活動的數所國中學校,尖石國中的泰雅族團隊上傳的測量數據最豐富最完整,並且獲得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李遠哲博士在基金會的董事會上頒獎鼓勵。此次這群泰雅族孩子以自己的家鄉-尖石鄉部落的河流為主題,運用在「飛鼠部落」網站所學的科技與科學方法,使用GPS與科學儀器,學生親自動手,長期蒐集尖石鄉河流生態數據,完成科展作品「家鄉的河」。

尖石國中多年來參與清華大學我所主持的國科會科教處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國科會科教處的前任處長鄭湧涇教授、林福來教授與現任林陳涌處長,都非常支持原住民科學教育,一直鼓勵科學教育界多投入原住民科學教育研究。尖石國中蔡淑君老師一直是我們非常積極的研究合作伙伴。而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更是長期給予原住民科學教育支持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基金會創辦人李遠哲博士長期以來非常支持原住民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

這群泰雅族孩子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眼中所謂的很會考試的「好學生」,有的為了家計,還要在課後或假日,到鄰近的溫泉餐廳打工。但是在蔡老師的鼓勵下,尖石國中的泰雅族學生對於「我家門前有大河」活動非常有興趣,非常投入,經常在假日還帶著儀器回家,因為他們想要知道自己家旁邊的河流是不是健康。有一次有一位學生帶GPS回家做實驗,因為做實驗太認真,測到GPS沒電了,誤以為是自己把GPS弄壞,非常不安地把儀器帶回學校,才發現只是電力不足,讓那位學生虛驚一場。

我在獲知尖石國中科展第一名的時候,感動得忍不住流淚。在部落從事原住民科學教育將近十年,第一次看到部落的孩子在科學展覽獲獎,真的是難以形容的歡喜。社會長久以來的刻版印象,造成許多人誤以為原住民學生的數理邏輯概念差,連帶也使原住民本身對於自己學習科學的能力失去信心。事實上,如果學校的科學教材教法設計能放下主流社會文化的思考模式,多思考原住民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原住民學生的生活環境出發設計教材教法,引導他們學習科學,原住民孩子一定會有非常優秀的科學表現。十年前決定投入原住民科學教育時,心中的信念就是「台灣一定會有諾貝爾獎的原住民科學家出現。」飛鼠一定可以飛得更遠!現在我們又跨出新的一步了!感謝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我們會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