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青

去年四月份,我整理小兒強強的書包時,找出一張皺巴巴的紙張,內容是曙光女中「大學教授協助國中科學實驗教育」人才培訓計畫簡章。

我看報名時間即將截止,問強強為什麼沒拿出來 ?強強紅著臉說,因為每週日要上課八小時,持續一年,沒有玩的時間,所以不想報名。我覺得也有道理,小學六年級的小孩,週日上課,太辛苦了。對家長而言,週日要接送,一年無法安排休閒活動,也是一種犧牲。

我拿起簡章,仔細看了一下內容,活動地點主要在清華大學,上午上課,下午做實驗,由教授們輪流指導,應該很有趣味。與強強溝通後,他也同意參加,於是就報名了。

我並不喜歡補習,為什麼會讓強強犧牲假日呢?

從我自己求學的經驗,國內的升學主義,多年來改變不大。學生很會讀書,但是不會動手,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與我們不重視實驗有關。此外,學生讀書只為考試,涉獵不廣,思想很難深入。這個活動,不是為考試,而是啟發科學興趣,應該是一個機會。

1993 及 2002 年分別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 Kary Mullis 及田中耕一,讀書成績平平,沒有顯赫的學歷,也不在尖端的研究單位工作。但是他們有優秀的實驗技巧,創新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熱情,仍然可以對科學有重大的貢獻。

強強有幸通過甄選,從母親節的那個禮拜天,就開始上課了。

上課前一個禮拜,舉辦說明會。我與內人前往參加,才知道這個活動是由新竹曙光女中主辦,張昭鼎紀念基金會協辦。曙光女中姚麗英校長對科學教育極為熱心,且活動完全對外開放,不獨厚本校學生,更是難得。

張昭鼎教授生前極為關注 中小學的科學教育,科學活動向下紮根,就是基金會的宗旨之一。

姚校長及基金會執行長張敏超教授分別介紹培訓計畫的目標及內容,我才知道主辦單位的苦心。與一般的科學營比較起來,內容札實,活動時間長達一年,有計畫的培養科學人才,可說是國內的創舉。

科學的興趣,可以從小培養。法拉第的「蠟燭實驗」,是啟發少年的科學思考的典範。可是,國內教育,考試領導教學,不重視實驗。許多人才,因為沒人啟發,空有資質,無處發揮。即使踏入研究之途,多數是在唸研究所的時候,才頓悟實驗之樂。雖然開竅,總是晚的可惜。

「大學教授協助國中科學實驗教育」培訓計畫針對國小 升 國中,有科學傾向的小朋友,由大學教授或專家介紹各方面的知識及基本的實驗技巧,對他們一定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強強參加了培訓以後,每個禮拜天都去報到,沒有無故缺席,也不肯中途退出,對從小有點過動的他說來,實在很不容易。

強強每次回來都會很高興的介紹上課內容,特別對在清大做實驗時,研究生大哥哥們教導的實驗技巧,讚不絕口。

聽他描述如何從大腸桿菌中萃取 DNA 跑電泳時,連我都感到興奮。自己雖然是醫學院畢業,對分子生物學稍有了解,卻從來沒有做過相關的實驗。看他得意的比手畫腳,不禁羨慕他們小小年紀就可以接觸生命的奧秘。

有一次,台中科博館李家維教授演講「認識地球」,帶來大批化石,小朋友親眼目睹各種化石,又可以親手觸摸,非常興奮,爭相觀察。強強回家後,把他自己收藏的幾顆化石拿出來,講解給我聽,也給我上了一課。

課程雖然有趣,訓練可不馬虎。小朋友都有一本正規的實驗紀錄簿,每次的實驗過程及結果,必須紀錄,再附上討論。在那歪歪扭扭的字體中,好像看到一個逐漸成長的心靈。

上課半年後開始分組,選定題目並準備科展,分為四組,包括製造火箭、螞蟻行進規律觀察、不同材料斜面的磨擦力等。強強那組是由張敏超教授指導,探討奈米噴劑對麵包黴的抑制效果。

有一個禮拜天下午,我去實驗室參觀,姚校長也在,過了一會,張教授也來了。大家與小朋友討論,擬定計畫後,一起將土司撕成碎片,放入培養皿,其樂也融融。實驗結果也許並不特別,但是小朋友從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我每次看課表,覺得講題都很有趣,適合小朋友的口味,而且兼顧化學、物理及生物的主題。這得感謝姚校長無私的付出,主任及工作人員的設計,也多虧了張敏超教授及基金會的幫忙,得到清華大學的支持。許多教授及研究生,犧牲星期假日,給小朋友上課,帶著他們做實驗。如果沒有熱情,這個計畫不可能成功。

最近,我買了一本洪蘭教授所譯的科幻小說「奈米獵殺」,強強一口氣讀完了。我問他讀後感,他說:「小說內容其實是一種奈米粒子的仿生科技。你知道人類最成功的仿生科技是什麼嗎?」我說不知道。他得意的說:「是飛機,你知道嗎?這可是我們在清大上過的課喲!」。

雖然這個計畫已經結束,有一次我問強強,參加這個計畫有沒有幫助?他立刻說:「有!我現在只要看別人拿滴管的姿勢,就知道誰是外行,誰是高手。」

小小的心靈中,已經埋下了科學的種子。我想,這個計畫是成功的。但是,計畫應該擴展,如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就失去了意義。

在少子化的未來社會,人才就是競爭力。政府及教育機構可以「大學教授協助國中科學實驗教育」培訓計畫為範本,在學校教育之外,結合社會資源,提供多元化、精緻化的教育機會。在無數小心靈中,埋下更多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