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由綠種籽人文實業有限公司曾綉雅執行長的介紹,114年10月13日有機會訪問到1987年曾經擔任「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執行秘書的鍾淑姬女士,這段訪問讓我們又有機會了解到張昭鼎教授(以下簡稱張教授)對於台灣公害防治、政治議題的投入、更了解張教授對朋友可是肝膽相照,當年李登輝總統會直接打電話給張教授諮詢很多問題,張教授曾戲稱自己是「副總統」。
張教授是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極有影響力的人
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鍾淑姬,到剛成立不久的「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擔任執行秘書,近距離的接觸張教授,她說:在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中,最有影響力的人還是張教授。
1987年在台灣,只有「公害」二個字,還沒有出現「環保」這二個字,更沒有環保局這個單位,所有環境問題仍歸衛生局二科在處理。民眾覺得工廠進入我們的社區是件好事,因為這可以創造就業機會,而反對工廠進入社區的人在當年還會被說成擋人財路的人。
當年「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的會址,位於新竹市中華路二段宏恩醫院旁邊(現今之國泰醫院),辦公室還是該院之老闆黃燦錦先生撥了一間房間無償提供給協會辦公、開會使用。
張教授提供化學專業知識,迫使李長榮化工遷出新竹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是設於新竹市東區水源里,它的臭氣每到下午時段就會飄到清華大學,雖然清大的教授及居民們曾陳情到中央,但完全無效,清大教授們決定自力救濟,要求李長榮化工廠搬離新竹,淑姬特別提到,在那個戒嚴年代,街頭抗爭是會被抓起來的,但這次抗爭能夠成功,有二個重要因素,一是居民的堅持,另一個就是需要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來支持,當年張教授就是那位重量級的人物。
要求李長榮化工廠遷廠,是需要提出很多科學證據,包括檢出來污染物質之成份及濃度是多少等數據,否則是無法說服人。張教授憑著其在化學方面專業提出之數據及說帖,往往讓政府啞口無言。另外張教授也拉他的好友,李遠哲院士進入協會以壯大協會的影響力。另外李登輝總統在政策擬定過程中,經常請益張教授,所以張教授常開玩笑說:「我是副總統。」
1986年代台灣環保抗爭活動,最成功的二個例子就是鹿港居民反對杜邦設廠事件及新竹反李長榮化工污染事件,前者是反對重大外商投資爭議事件,因而催生了環境保護局的設立,後者則被認為是台灣第一起大學教授參與抗爭成功的首例。淑姬也提到在當年在新竹市東區有所謂的「臭三角」,分別就是李長榮化工、新竹化工和台肥五廠。而李長榮化工的當年的所在地,現今已經是新竹的高級住宅區,若無當年清華大學教授及居民們的努力,今天新竹不知會變成什麼樣子。
善於溝通、協調的張教授
最讓淑姬懷念的地方,除了教授們大家的奮戰抗爭的努力,還有張教授風趣努力的一面,張教授知道淑姬學的是中文,因此常常用舉實際案例的方式來說明給不懂化學的人聽,他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德國魯爾工業區成功的由原來重工業中心轉型為文化大都會,他會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大家都能聽得懂,另外,協會的會刊,若有缺稿,張教授就會主動的寫稿,讓民眾對公害有正確的認識。淑姬在耳濡目染下,對化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後來也擔任了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的理事長 。
張教授其實是一位很風趣的人,他愛跑步,也經常和一群好友,包括李遠哲院士,一起到宏恩醫院黃經理位於山上的房子聚餐聊天,張教授一定會在那邊享受跑步的樂趣,當然也會談到政治及選舉的議題。
張教授不加入黨派,卻支持黨外人士參選
1986年民進黨成立,張教授並沒有加入民進黨,但是張教授卻是痛恨威權體制的人,他總是支持黨外人士,只要有黨外人士出來參選,張教授都會請淑姬以協會名議致贈花籃、花圈,但是錢都是張教授個人拿出來的。
1992年第二屆立委選舉,黃提源教授及柯建銘都同時表達有參選之意願,當時二人都是初次參選,也都是選舉的新鮮人,張教授知道,如果二人都參選會分散票源,因此必須整合出一個人才有勝算機會,柯建銘當時只是一位開業的牙科醫師,知名度反而低於擔任清華大學教授及趕走李長榮的黃提源,張教授幾乎每日打電話給淑姬:「黃教授有表達辭意了嗎?」,最後當其知道黃教授是打死不退後,張教授反而是提醒淑姬要好好的幫忙黃教授,非常關心黃教授辦競選晚會的日期,且都會親自參加去支持他。淑姬說:「這是我這輩子接到張教授電話最多的日子。」,他是默默的在支持好朋友。
1991 年,一群關心新竹土地的熱血青年創辦了《新竹風》雜誌,希望透過書寫來推動地方發展,黃提源教授擔任社長,這本雜誌記錄了新竹的在地人文關懷,涵蓋環境、文化、歷史、性別、教育等議題。張教授當年也是默默的支持黃教授所做的事,雖然這本雜誌已停刊,但它所傳承的精神,例如地方書寫、社會運動,當年的影響力不小。
張教授點子多,募款能力超強
當年環保團體普遍都缺經費,所以他們最常用的募款方式就是辦音樂會兼義賣,當年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可以義賣,張教授想到一個方法,就是請毛筆字寫的很漂亮的李院士提字拿出來義賣,張教授可是親自拿著毛筆及墨寶到李院士家,李院士就題了「青山綠水、心曠神怡」的墨寶二幅,一幅賣出賺到6萬元,另一幅淑姬說:「雖然沒有賣出去,但到底去了哪,已經無可考」。另外張教授更厲害的能夠請到胡茵夢來當音樂會主持人,當然那場音樂會也成功的讓台灣的環保運動體更往前進步。
張教授是台灣無機化學界的始祖、也是早期參與街頭抗爭、公害防治的教授、也是協助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傳奇教授,他的英年早逝,對台灣教育、環保及政治都是一大損失。
後記: 鍾淑姬女士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是臺灣早期的政治人物、環保運動推動者、台灣維新第一屆執行委員及第三屆國大代表。雖已經退休,但仍樂衷於社區事務,目前是樂齡教師,教拼布、唱民歌及樂理等。
受訪者:鍾淑姬
撰稿者:吳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