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昭鼎紀念基金會陳貴賢董事長的引介下,我於114年11月5日拜訪了臺灣大學化學系暨研究所的劉如熹教授(以下簡稱劉教授)。劉教授非常細心,親自準備了一份訪綱,詳細說明了他與張昭鼎教授(以下簡稱張教授)一生的深厚情緣。

有幸受楊末雄、張昭鼎兩位兄弟指導

1981年,劉如熹先生剛從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隨後進入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當時的指導教授是楊末雄教授。1982年,劉如熹在求學期間結婚,面臨經濟壓力,因此在取得碩士學位後,便進入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服國防役6年(當年稱為科技預官)。碩士班指導教授楊末雄(即張教授的親弟弟)鼓勵他繼續攻讀博士,並將他介紹給張昭鼎教授。這就是劉如熹與張教授結緣的開始。

恩師指點,兩度獲得博士學位

一切看似順利,但劉教授提到了一段波折:1986年,他以「一般生」身份考入清大化學系博士班,但工研院卻要求他只能以「在職進修」身份就讀。劉如熹只能求助於張教授。張教授聽後爽快地說:「沒關係,指導照舊,明年再考一次。」

次年,劉如熹如願以「在職進修」身份考上清大博士班,正式成為張教授的學生,並以「高溫超導粉體製程技術之建立與相變態之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題目。選擇這個題目,主要是因為當時高溫超導體是極為熱門的議題。這項研究旨在建立一系列化學方法,以合成細緻且均勻的氧化物高溫超導體(釔-鋇-銅-氧及鉈-鈣-鋇-銅-氧)粉末,極具產業應用價值。由於張教授對稀土領域有深入研究,便同意他以此為題。

在此期間,劉教授共有11篇論文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並獲得3件美國、3件中華民國專利。對於一位博士生來說,這是極為難得的成就。這些成果,正是張教授憑藉多年的經驗,為學生指引方向,從而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結果。

1989年,劉如熹獲得工研院提供的公費,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化學系暨高溫超導中心」修習博士學位。當時,他尚未取得清大博士學位,也不願就此放棄機會,因此再次與張教授討論。張教授鼓勵他:「您可以在英國加強英文能力,且若能在劍橋大學也拿到博士學位,即代表清華的水準就是劍橋的水準。並他可以在劍橋期間,將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的11篇論文,以及美國和中華民國的3個專利整理成博士論文。」這番話促使劉如熹放心地前往英國留學。

超跑教授的溫暖與關懷

張教授是一位非常認真且熱衷於跑步運動的學者,曾是清華大學馬拉松賽的前三名選手。他與劉如熹約時間修改論文,通常都是在早上七點到老師辦公室,此時老師往往是剛跑完步,就立即衝回辦公室與學生討論。

張瑛芝(張教授的小女兒)回憶道,當年她還是國中生時,只有劉如熹來家裡找父親時,師母會切水果給他吃,其他學生都沒有這個待遇。另外,劉如熹也是少數會在深夜打電話到家裡來與父親分享研究成果之學生,可見張教授當時一定告訴過師母,劉如熹是個用功的好學生,且因已婚,要特別拿好吃的東西款待他。

關心國事,與學生談論政治內幕

大家都知道張教授非常關心國家大事,支持並參與當年的學運及政治活動。他常開玩笑地跟學生說:「我是政府(當年為國民黨執政)派來的臥底,來了解學生的想法。」這句玩笑話,其實代表了張教授是當年國民黨與黨外人士之間很好的溝通者。有一次,劉如熹晃到一個黨外競選活動演講現場,竟看到張教授和楊末雄教授就在人群之中,師生們會心一笑。

張教授每年會和學生聚餐一至兩次,學生們都非常喜歡參加。除了有吃有喝之外,更重要的是,老師會和大家談論政治上的內幕,學生們都聽得目瞪口呆。

為科學教育募款,不忘提攜後進

張教授對學生的好,不只體現在教學上,還包括對學生的提攜。學生們常常搭乘老師的便車,老師非常健談,車上有聊不完的話題。劉如熹記得有一次與老師討論完論文,老師開車載他上臺北,卻沒告知目的地。車子開到臺北科技大學,竟然是要去見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張教授此行的目的是請李資政協助幫忙《科學月刊》的經費。這也印證了張瑛芝曾提及的:她父親當年的好友曾對她說:「您父親真的是募款高手,他今天遇見我,明天就拉我去科學月刊開會,接下來就是叫我捐款!」

滿滿的感念恩師

為了感謝張教授當年的教導與提攜,劉教授在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成立後,還經常幫忙到國中、國小進行演講。

劉教授有一次帶學生到中研院原分所(在臺大化學系館旁邊),借用張昭鼎紀念講堂開會。他對著學生們說:「師公在看你們,要好好讀書,好好表現。」這份對恩師的感念之情,可見一斑。

 

受訪者: 臺灣大學化學系暨研究所 劉如熹特聘教授

撰稿者: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吳秀英副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