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哲生

成功的人都是具有相同的特質,本文要以林宏裕先生等三人的古今中外的人物為例等,來談談他們共通性,首先要談的是北科大同窗胡信凱先生對林宏裕的印象,胡先生對求學時期的林宏裕種種事蹟仍相當深刻,在胡先生的記憶裡,林宏裕是一個很會唸書又有運動細胞的才子,對多才多藝的林宏裕充滿著崇拜之心,無論是現在或求學時,胡先生非常佩服林宏裕對於電方面相關知識與技術的廣度與深度,且理論與實務兼具。胡先生認為林宏裕的這些特異才華,讓林宏裕具有能夠從了解客戶產品需求後,腦裡就能馬上想出產品的結構與設計需求的特殊能力,這種能力與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長看到二度空間平面圖,腦裡立刻能想出三度空間立體圖的天賦,頗有雷同之處。林宏裕事業的成功與他個人具有的科技創新能力息息相關,林宏裕的創新動力與他從小對科學方面的興趣有關,不僅勤於吸收各種科學知識也喜愛動手作實驗。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在許多對年輕人的公開演講中,常提到成功捷徑是理想的堅持及把「工作」和「享受」結合在一起。林宏裕非常地認同李院士的說法,因為從學習的觀點來看,「享受」與「興趣」是一體兩面的事,對某個事物充滿興趣,你就會為了「享受」而學習與工作,兩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是成功的相當關鍵因素。

其實,這不也就是我們常看到國內外許多傑出人士的成功之道嗎?這樣的人生經驗不僅在許多的發明家如愛迪生身上看到,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傑出科學家,就是因為一生擁抱著科學探索興趣,敢於挑戰難題,不畏挫折,而終有科學上的創新發現。

而以林宏裕後來的發明及事業經營成就來看,與美國傑出發明家愛迪生,雖然事業大小有別,但是兩者之間的雷同處不少,兩人都是在電方面有重大的發明成就,無論從創造、發明的興趣與能力,以及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中,林宏裕確實和美國愛迪生都有許多的相似點,兩人都對科學都有著強烈的興趣,超人的創造力和犀利的判斷力,都愛看書,喜歡買化學藥品來作實驗,也都具有遇到問題沒有得到最終解答絕不放棄繼續探索的毅力,最後都是有志竟成。旁人都認為他們的成就來自發明創造的天份,但是兩人卻都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很努力追求答案的人。林宏裕的創造發明成就,被北科大母校師生們引以為榮,因而被大家暱稱為「台灣愛迪生」。美國愛迪生那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也適用在台灣愛迪生林先生身上。

林宏裕先生被認為是台灣愛迪生,當之無愧。愛以廢銅絲電線、玻璃瓶作絕緣體實驗電報,林先生拿廢收音機,馬達當材料試驗《遠距收音》。愛迪生初到波士頓應試拍發電報一鳴驚人,林先生於服役時,繪製電路圖的驚人才華,讓通訊官傻眼。愛迪生發明《電磁選礦機》,而林先生企圖以電磁分離鐵粉、石粉。愛迪生出售《行情顯示器》得第一桶金在紐瓦克建廠,林先生以《萬能尺》第一次發明獎金,三萬元(及其他集資)創辦《陽光電子》……。

因此,我們可發現林宏裕與美國愛迪生,兩個人身上都是充滿著創造發明的細胞,電學方面的興趣也相同,所以他們都有很多這方面的創新產品與專利發明。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台灣愛迪生是不同於美國愛迪生的,愛迪生常常受到媒體吸引,喜歡成為風雲人物,此與林宏裕向來低調作風不相同。美國愛迪生不曾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無法用運用高難度的數學,來理解交流電理論,從而錯失對交流電的應用。而台灣愛迪生,不僅上過工專,還在大學裡教書,也有相關的書籍著作與學術論文發表。林宏裕把大部份的累積財富用來做大量的公益慈善事業,但是我們很少看到愛迪生這方面的資料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