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敏超(基金會執行長)

前些時候,無論電子或平面媒體都有報導國內高中生參加2008年美國高中生數學競賽(AMRL),兩支代表隊不僅破天荒獲得美國首度邀請參加A組比賽,台灣B隊也拿下國際組金牌,同時台灣B隊的成績,也足以獲得B組與西區的金牌,另外,也有許多青少年運動選手在世界賽贏得冠軍的新聞。過去每隔一段時間也都有國內同學在國際的各種技藝或學科競賽如調酒技藝、電玩大賽、奧林匹克物理或化學競賽中得獎,在我印象中,十年教改以前,這樣的情形並不多見,那時常有的報導,大都是如小留學生林昭亮或陳必先等在國外的音樂成就。因此,現在看到諸如此類的許多國際競賽報導,再回首省視過往十年紛紛擾擾的教改爭論,我想要說的是:十年教改某種程度上,已慢慢顯示出成效、是成功的。

其實民進黨執政前,就開始有了現在的教育改革規劃,然而真正落實執行這些教改相關措施是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期間。最近,我把以前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的諮議報告書看了一遍,發現到很多以往常批評教改失敗,直指李遠哲院長要為教改失敗負責的人士,很多是直接或間接的參與教改活動。因此我想這些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一改初衷大談有關教改失敗的言論,應該有一大部份的原因是他們對民進黨首次執政的失落感與不信任感所致,因而特別誇大校長、老師、學生或家長在教改實行過程中對教育新措施的適應不良情形。也就因為這樣,十二年前李院長與他們夥伴在教改諮議報告書裡提出的教改理念與事物,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就被有心人士刻意地醜化、誤導及誇大教育行政事務的失誤,這也就是說教改的事與物,被選擇性的拿來當作藍綠政黨政治鬥爭的工具。這種教育事務與政治掛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綱一本」的主張,教科書「一綱多本」是世界民主發展潮流,世界各自由民主國家的中小學教科書的選用都採開放多元的政策,由各個學校(教師)的自行負責。然而前些時候,就有一些基層教育主管為了配合立場鮮明的長官,去做出了違反世界潮流的「一綱一本」主張。

相對於戒嚴時代的教育事務,過去十年教改所強調的精神是鬆綁及社會價值的多元化。於學生受教的過程中,各級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再也不是唯一的發號施令的機關,各級學校的校長或老師有一定的自主權。也因為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我們在現今的教育界裡,出現了兩個極端現象:有創意、有熱情的校長會把學校弄得有特色,尋求符合時代潮流的教育方式與資源,學校老師充滿著教育熱情,學生家長也就放心把小孩子交給學校,這類學校校長有如參與執行基金會計畫的新竹虎林國中吳校長、新竹曙光女中姚校長、國立新竹高商王校長、新竹竹光國中邱校長及南投宏仁國中李校長,因此,這些學校現都成為該地區許多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好學校;另一種屬於默守成規、於新環境下仍充滿著教育舊思維的校長,由於習慣於被指揮、被領導,在教育鬆綁的新環境下無所適從,便認為教改的實施讓整個教育界充滿亂象,造成學生素質低落。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十年教改的議題涵蓋面廣,包括學前教育與高等教育,很多人認為教改實施最成功的階段是國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升學壓力而可免試入學國中,因此小學老師的教學能夠自主,比較不會受到無謂的干擾。而那些認為教改失敗的人士,直認教改使現在中學生英數成績低落,則是完全以智育的觀點來論斷是非。一個班級總有些人不喜歡英語數學的同學,這方面的成績表現不好,並不是就表示這些人的人文藝術甚至運動方面的天份不好。教育應以學生為本位,因材施教,在這個理念下,很多的教育措施就要講求多元及彈性化,一個學生若不喜歡數學等傳統科目,學校的教育就不該讓他因數學落後而失去學習的信心,而應鼓勵其從事技藝方面的學習,進而以啟發與輔助方式,求其在身心各方面的進步。學生的成長歷程不該是劃一的,而是可有差異與彈性多元的。如果這個觀點是對的,那麼教育改革裡強調要把所有的學生帶上來,應該是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因材施教,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把每個學生的天份或特殊才能發展出來。

也就是因為教育原理強調多元化及因材施教,因此教育政策及措施的彈性化是可理解的。以我所認知到高等教育的教改事物之一來說,中央研究院的國際研究生博士班的設立就是令人讚賞的。現在的中央研究院的學術研究水準是世界一流,設立博士班來訓練國內外博士人才是合情合理的事,如果只因為大學法規定大學才可頒授博士學位,而允許一般科技大學設立博士班學程,卻是反對一流學術水準的中央研究院設立博士班學程,則是欲加之罪之詞,這也與大家期望國內能自行培植一流博士人才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根本之計應該趕快修法才對。相關大學若擔心中央研究院的優良設備及研究人才會搶走大部份的博士班學生,那麼正本清源之法,就趕快把國內研究型大學的設備與師資提升至中央研究院的學術研究水準甚至超越,造成良性競爭而不是一直反對國內的一流的研究機構設立博士班學程。

值此政黨再次輪替執政之時,其實可好好地正面檢視過去數年內的教改成績與理念,我們的社會在急速地轉變著,我們的教育要跟上時代,要不斷地檢討與改革。也許我們的教育現狀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改進,但是我們不應該把教育上很多尚待改革的事務視為“問題教改”而反對改革。新內閣包括閣揆及有些成員曾與李院長一起參與教改事務,也都認同教改理念,我們期待未來的教改,能大家的努力下更能進一步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