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當年和張昭鼎教授(以下簡稱張教授)同住清大東院宿舍之鄰居及張教授任職於清大化學系之同事,都知道張教授喜歡聽古典音樂,為感念張教授對音樂之喜好,「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張昭鼎紀念音樂會」,早年的型式有去學校辦音樂會,也曾於112年租借大型演奏廳於基金會成立30週年時舉辦「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三十週年紀念音樂會」,113年開始於清大水漾餐廳辦小型的音樂會,主要是邀請張教授當年的鄰居及同事一起來緬懷張教授對於古典音樂的熱愛,所以基金會特別於今年(114年) 9月27日基金會舉辦「張昭鼎紀念音樂會」時,特別請張立奇先生(張昭鼎教授的兒子)、王偉華副研究員(中研院原子暨分子科學研究所)、及吳秀英(張昭鼎紀念基金會副執行長)一起來訪問與會者,以下是受訪者之摘要:
一、鍾崇燊教授之回憶(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
(撰稿者: 張立奇先生)
我和張鼎教授都是無機化學組,當我回國的時候,張昭教授和劉兆玄和我三人分在無機組,我們相處得非常好,我們指導了很多博士班學生。在一起做研究,上課排課都很愉快,教學研究服務也都非常順利。我們三人都很活潑好玩。我和張教授都很喜歡古典音樂,尤其都共同喜歡韋瓦第與莫札特的音樂,我們也常交換聆聽後之心得。
二、儲三陽教授之回憶(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系榮譽教授)
(撰稿者: 張立奇先生)
因為龍潭的中山科學院的圖書館有很多很多的期刊及圖書資料,很多都是清大圖書館沒有訂閱之資料,所以,我就常常搭張教授的便車去中山科學院,沿途兩人就聊天,有聊不完的話題也愈聊愈愉快,這是我最好的回憶之一,所以每年我都會來參加紀念他的音樂會,我非常懷念我和張教授相處之情形。
三、黃提源教授(國立清華大學統計所榮譽教授)、黃提源教授夫人之回憶
(撰稿者: 王偉華先生)
對張昭鼎教授很有印象的其中一事,就是在 一九八九年學運之後,整體情勢不穩定。為了恢復往來,張教授帶著一大團十多位清華的老師及眷屬到中國參訪。到北京時,進清華園座談,也見到梅校長夫人,儀態很好、談話親切,保養得宜,讓人印象深刻。行程中,我們去了北京各大景點,如天安門廣場、故宮,登長城看城牆起伏,也在頤和園繞昆明湖走一圈,大家一路邊看邊聊,氣氛踏實。之後到西安,看了秦始皇兵馬俑,近距離看那一排排士兵,很震撼,感覺這座城市把歷史和生活連在一起。短短兩周的時間,走訪了包括廣州等其他各大城市。整趟路上,簽證、對接和交通,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都是非常不容易事情,張教授把大小事安排得很妥當,順利完成一趟交流任務。回頭看,那一趟交流看到張教授沉穩、務實的一面,也相信只要有人願意走出去,對話就不會斷,交流不是要分輸贏,而是把事情講清楚,彼此多一分理解。
四、儲三陽教授夫人、黃光治教授夫人、黃提源教授夫人之回憶
(撰稿者: 張立奇先生)
我們是與張教授的夫人有較多的接觸,張太太非常善良,也注重養生,每天早上都會去清大梅谷跳元極舞。我們的小孩都和立奇差不多大,讀一樣的學校,所以有很多共同的回憶。
五、曾綉雅之回憶(綠種籽人文實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撰稿者: 吳秀英女士)
經由陳貴賢董事長之介紹,綠種籽人文實業有限公司執行長曾綉雅當天也來到音樂會現場。她是清大中語系畢業,也是台灣第一代參與環保抗爭的大學生,她說: 她和張昭鼎教授輩份差很多,張教授從事李長榮化工的污染事件抗爭活動時,她只是在學的學生,張教授當時有持續關心環保運動,參與發起公害防治協會,以及”新竹風”雜誌,因此有幾次共同開會的經驗。當時他在大家心目中就是個大老級人物,每次開會,聽他侃侃而談,思敘清晰,溫文儒雅具大師風範,對當時還是學生的她,真是景仰,更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曾執行長也幫我們介紹鍾淑姬女士,她和張教授有更多的接觸,所以我將其訪問稿,獨立成另一篇訪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