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諾貝爾大師:丁肇中院士、李遠哲院士
時間:2014年7月7日居禮夫人高中化學營
地點:渴望會館209室
主持人:鄭建鴻教授
紀錄:瑞祥高中陳美智、北一女中詹莉芬

對談內容:

黃琇璤:霧峰農工食品化學科,20年前班上僅一兩位學生升學,但現在是一兩位就業,但是我認為很多學生並不適合念大學,但還受家庭及社會想法影響都念大學了,請問院長對於當初的教改本意與現況有何看法?

李院士:當時教育部長郭為藩向我抱怨台灣教育很糟,所以組成教育諮詢委員會,且整理一本教育建議報告書,18年的改革從沒停止,教育目標是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多元。人的平均壽命增加,所以平均受教育的時間也應增加,且民間大遊行希望廣增大學,但並非每個人都要上大學,譬如某高雄餐旅學校就頗受重視,不管什麼職業,只要有接受教育都好,但台灣社會觀念認為「念大學等於菁英分子」,以前菁英約20%,「現在大學程度低」不代表現在念大學都是精英,請大家看教育建議報告書,內容不是只是讓每個人上大學而已,事實上很多要改的沒有改。

邱美虹教授:PISA出現奇異現象,國內15歲學生和大多數亞洲學生一樣,是測出「高成就、低興趣」,請問兩位院士有何建議?

李院士:除了「高成就、低興趣」,還有兩極化問題,高分很高,低分很低,教育希望「培養所有人」,一年一年學就會進步,不可能每個人都追求「課程標準」,這是強迫學生八小時都坐在那裏的暴力,我認為課程應彈性化,有各種補救方法,當初認為跑班有教室空間的困難,但現在少子化是可以施行,譬如「工具科」就應能力分組才可。十二年國教科學教育委員會由教授定課綱、課程、且須遵守統一標準,但未考慮個人差異,譬如「李安和李遠哲是否需讀相同的數學」(一篇文章)為例,但我不認同文章的說法(李安應該不要念數學,李遠哲應該多念數學),但我認為「李安數學不好應要教好他的數學,我數學那麼好應該去打球」,美國有位學者覺得台灣高一分流太早,使得念社會學的不懂科學。我認為不應放棄國中生,曾經有國中生說「你現在放棄我,我將來就放棄你們」,但九年一貫後學生氣質的確提升。

邱美虹:十二年國教有兩特色:選修課程增加及適性揚才,但是師資培育才是主要的問題。李院士:是選修,還是補救,還是強迫選是不一樣的。有個朋友的孩子在台灣是念後段班,但送到美國唸書卻成為天才,因為美國各校特色都不一樣。賴怡靜:我的學校(北門中學)附近處與兩所競爭激烈的私校,校外搶學生,校內國英數大科搶選修時數,還靠星期六及第九節加課來吸引學生,但受「teachforTaiwan」的感動決定留在鄉下服務,高三學生因準備基測,高三化學課程沒教學功能,學生念其他學測考試學科,請大師給點意見。

邱美虹:教改良意是知性感性兼具,將真善美帶給學生,但面面俱到很難,城鄉差距仍存在,尤其化學需要耗材。面對小學校,教師應分科或合科的培養是有待商榷,聽說不少物理老師上化學pH值、化學老師上力學都快快帶過。芬蘭是同校學生差異性小,不同校之間也差異小,所以台灣是要常態或跑班教學?但目前考試制度下省略實驗課程,我希望推動中小實驗課算學分數,我們應幫助教師有綜合能力,教師應與學生是生命共同體一起學習,幫助學生好奇心、探究,但學生畢業後都歸零。

周芳妃:我去年曾在國教院會議聽到,目前台灣小學自然課程有70%非自然領域教師擔任,從同事(北一女中)的小孩子的國小學校狀況了解的確如此,且由於教甄制度使得自然科學系的學生難考上正式教職,使得該類科系沒有學生願意選讀,對此問題如何解決?

邱美虹:確實如此,目前開始正視此問題,譬如新北市開始規定自然科領域老師才能擔任學校自然課程。

孟慶台:(虎林國中)國中生、高中生、一般人學物理做什麼?丁院士:我的經驗是譬如國中時物理及數學,我花很少時間得到很高的分數,所以我就喜歡物理。高中時我慢慢留意到,物理有很多公式,我開始思考譬如質量與重量有什麼差別,我想了一個月,思考是非常重要,每個公式是有限制的,要知道為什麼,而不是背起來。

李院士:分數是老師給的,只要有進步就是好的,譬如我兒子曾經抗議自己考90分沒被誇獎,但鄰居小孩考60分就被誇獎。學物理、化學是學解決問題,觀察、分析、判斷,就是科學能力。很多人能解決問題但不一定是科學家,最糟糕是教知識但不懂原理,譬如丁院士的五個實驗就像科學的發展史,朝向進步方向前進。應該教孩子思考,知識現在網路都有。

張永佶:分享這二十五年的教學經驗(北一女中),教書第一年國中是打罵教育,約五年後收到一封上大學學生的信,說自己雖然考上大學,但是是被壓出來的,一點都不喜歡化學。隨著教書經驗的成長,反省這幾年的想法是,學生如果化學成績不好,可能有某一科很好,而且學生要學很多科,不要為難學生,快樂學習比較重要。現在我會和學生一起玩,詢問學生的需求,如果學生化學不好鼓勵她問同學,同儕力量比較大,所以這二十五年來的轉型是我從打罵教育昇華到愛的教育。李院士:有些人喜歡動手,每個人各有天分,何苦為難?如果教育學芬蘭,社會主義制度(稅收很高)也要學芬蘭才可以,芬蘭的觀念是人生而平等、職業無貴賤,社會設施共享(李院長笑說在台灣是笑話),但在台灣教育不是這樣,李安數學學不好,不是不要學,是應該慢慢學,不要放棄。譬如歐洲、美國、日本終生學習的習慣很好,但在台灣是拿到文憑就停止學習,教學也是一樣,師資培育也是不斷學習,要思考、要準備,才會進步。

孟慶台:一般人將「知識」和「資訊」混淆,但是知識觀是真實與相信。李院士:有些資訊進入大腦後,要能判斷、建構,才能變成知識,再經轉換才能變成智慧。如果為了考試而吸收知識,創造力會下降,這不是智慧,

所以台灣PISA表現不理想。黃淑芬:我高中時最喜歡數學,高三的實驗才有點喜歡化學,但因分數恰好到化學系就念了,直到大四專題才更喜歡化學,為了教育學程念博士班,就更喜歡化學了。我真正的學習是教書(興國中學)後努力在網站學習,高中一綱多本,老師太貪心,教太多,大學學測化學考題,學生要學很多科,我的心得是(1)學生要愛化學才會唸化學(2)老師要有本身經驗分享(3)適性揚才是重要,但是家長會影響學生選擇(4)不要塞太多,學生不快樂,學生課堂就把作業完成(5)才15歲的小孩怎麼選擇未來?

李院士:教多少是沒有答案,沒關係。教基本功,學生能舉一反三,現在資訊都在網路上,如何將知識轉成智慧才是重要。

吳秀真:與大家分享經驗,我第一年教書時,同時教物理,生物、公民、工藝,我就努力學習。我當校長(虎林國中)時學校設備很好,但由於實驗進行會干擾隔壁班正常教學,且考量安全問題,故實驗課難進行。我給學生考試成績基本分70分,其他表現再加分。如果教師仍須於假日到學校上課,會抹掉教師使命感。

總結:
丁院士:(1)我所認識20世紀後期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們的興趣都是來自高中時,各位高中老師有責任(2)學生不管成績如何,老師都要鼓勵學生(3)芬蘭沒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

李院士:多鼓勵學生:20分的有80分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