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敏超

這是一本適合很多人閱讀,也應該閱讀的傳記,包括為人父母、為人妻、老師、學生等等。一個相當平凡公教家庭的父母,如何教育出有三個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中還有一個是諾貝爾獎得主的科學家。傳記中可發現到李院長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的態度是採取開放式的作法,認為家長強迫子女學什麼是自私的表現,但是卻也不縱容孩子。

孩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因好奇或過動而出現讓父母或老師頭痛的各種問題,孩提時的李院長也一樣,仔細的讀者會發現有過之而無不及。高中以前是愛問問題的兒童、學生,愛看禁書,從事科學研究後,卻因常解決科學上的大問題或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而得到諾貝爾獎。李院長的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中,母親及老師如何面對及教育這樣的孩子是重要的關鍵。這本書可提供很多讓天下父母及任教中的各級老師深思的方向。

從報章或新聞的報導裡,李院長常鼓勵學生不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其實,這該是指科學研究方面。雖然,李院長常說學生時代,他很叛逆,但這該指學問思維方面,勇於指出老師教學上的錯誤。李院長其實是相當尊師重道的,傳記裡寫出於清華大學研究生時代對王姓教授的指導方式不認同或於加大柏克萊博士班指導教授馬漢於期刊論文發表時沒有掛名,他不會與教授當面衝撞爭執,反而正向思考,讓兩位教授另眼看待這位學生。在李院長回到加州大學任教時,馬漢罹患漸凍人症,李院長慨允擔任遺囑執行人。馬漢病情急速惡化,李遠哲一直悉心照護到最後。

好幾年前,在一次的閒聊中,我冒昧地請教李院長,如果他在完成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任教及學術研究,是否能得到諾貝爾獎,李院長認為不會,這本傳記的相關內容給了答案,美國頂尖大學教授學術研究態度及指導學生方式,才是美國諾貝爾獎級人才輩出的主因。另外,台灣很多人出國留學,到現在仍只有李院長得諾貝爾獎,李院長於科學研究過程中面對問題的態度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與做法,做研究時,自立自強的去觀察問題、堅持找答案、甚至進機械工廠自己設計製造機器等等,值得想進入科學研究的青年學子參考。

李院長認為他的學術研究聲譽,來自太太的犧牲,努力持家教子,讓他無後顧之憂,專心科學研究。從本書相關章節可看出,李夫人無怨無悔,挑起重擔。李院長一直認為一路走來,太太為家庭付出太大,因此,於兒女長大出社會後,邀她一起參加許多公益活動。

李院長剛回國時,曾在一個演講裡提到,科技的發展讓我們變成息息相關的地球人,未來地球上的問題的處理與解決常是超越國界的,是世界一家的。從書中可看出他曾多年幫助大陸科學發展,而台灣是他出生及教育的地方,希望台灣更好,也是人性的自然及可貴展現。由於來自亞洲,所以在美國時,很關心亞洲人權益,由於是地球人,所以他關心地球的未來。雖然,政客喜歡替他貼標籤(包括台灣及中國)。也因此,以統獨及藍綠思維的方式來論斷李院長的行事是不正確的。

這本傳記雖然篇幅長,然而絕對是值得你細讀及深加體會而對自己人生的方向有所啟發。高中時代的李院長因為看了居禮夫人傳記而決心努力自己,而以科學的一生奉獻給人類。期盼更多的讀者,不管你現在是何種身分,也因為看了此本傳記後,對自己或周遭親友的人生有所幫助。更希望以往對李院長有所偏見或誤解的個人或黨派,因為閱讀到此本傳記了解到真實的李遠哲。